维尔心理健康网门户网站
WWW.HSHXT.COM

人际关系交往的第一准则,不越界

人际关系交往的第一准则,不越界

所有人际关系的矛盾都来源于一个词:越界。所谓的越界就是对别人的事强加干涉,指指点点,反过来比人对自己的事情也是如此。其实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只要把握住一个原则“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”,只要把握住这个原则,掌握度,不越界,那所有人际关系的矛盾就能解决一大半。

1、确实边界感,无法对自己负责

看过【欢乐颂】的都知道,樊胜美的妈妈极度重男轻女,长期压榨女儿来满足对哥哥的溺爱。樊胜美的工资不仅要养活自己,还要养活一大家子人,包括她的哥嫂。甚至还要帮哥嫂还房贷,供养侄子上学,就连哥哥寻事滋事、欠外债等都要由樊胜美来承担 。

这种一个家庭成员负担整个家族“兴衰”的故事颇为常见。正如武志红在《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》一书中写道:共生,即我的事也是你的事,你的事也是我的事,一切都是我们的事。我们的社会关系,都带有共生性质,这是各种糊涂哲学的根源。

既然我犯的错也等于是你犯的错,还由你出面解决,那我为何还要承担责任,何不做个甩手掌柜为所欲为呢?正是这张共生的网,把家庭中的每个人牢牢捆绑在一起,权责不明,界限不清,只有不长进的一方胡搅蛮缠,不断剥削、依赖有能力的一方。

共生的悲剧在于:樊胜美的哥哥看似享受到了不劳而获的利益,实际在干涉妹妹生活的同时把自己的整个人生都交托给了妹妹,他丧失了自立的能力,再也无法为自己的人生负责,沦为家庭乃至社会的蛀虫。

2、缺少边界感,失去自我

在小说《无声告白》中,有一对把自己的人生愿望强加给女儿的父母。

李先生作为一个华裔哈佛毕业生,身处种族歧视的年代,他迫切的想要融入白人的社交圈。李太太是个单亲家庭的白人女孩,她一心想成为医生,却因为怀孕而辍学。

在父母的殷切期盼下,生性内向的莉迪亚需要拿着电话在阳台上假装跟朋友聊天,以显得她很受欢迎;还要努力学习,读着并不感兴趣的专业书籍,准备成为一名医生。最后,不堪重负的莉迪亚选择了自杀。

我们终此一生,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,找到真正的自己。——《无声告白》

莉迪亚没能守住自己的边界,顺从了父母的意愿,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,她舍弃了真正的自我,活在了别人的生活中。

当一个人总是被干涉、被命令、被苛责,她的生命力会慢慢消减,独立的自我也会渐渐被蚕食。不能选择,没有自由,只能在别人制定的规则中如行尸走肉般的游荡。

3、缺少边界感,做不到共情

曾参演电视剧《奋斗》的朱雨辰,有个十分重视他的母亲。

朱妈妈说:“我的宗旨是,不管他走到哪里,我都要给他一个温暖的厨房。”所以,不管朱雨辰在哪里拍戏,妈妈都带上大锅小锅为他做饭;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,给儿子熬梨汁;担心儿子不能被好好照顾,积极干预儿子的恋爱……

朱雨辰坦言,妈妈的爱给了他很大的压力。但是,朱妈妈认为“妈妈宝很可爱呀”,直言找儿媳要“贤妻良母,担起家庭的整个责任”。

由此可见,越界的人往往觉得自己的强制性行为是必要的,甚至正确的。他们通常以自我为中心,坚信“你的生命都是我给的,你的一切我都有权做主”。但强行干涉他人课题的结果如何呢?年过四十的朱雨辰至今孑然一身,他说他放弃对抗妈妈了,毫无生气的脸上写满了无奈。还有更多没有放弃追求独立的孩子,他们多半离开原生家庭,很少与父母见面。父母的越界最终让亲子关系两败俱伤。

暴力就是只用自己的观点去理解万物。——列维纳斯

维持一段良好的人际关系,需要的不是暴力,而是共情,是在理解他人的基础上给予尊重。界限分明会建立良好的分寸感,懂得守护他人的安全距离,不会干涉或指引他人的人生,更不会打着“为你好”的旗号去给别人添堵。

一个人有了边界感,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达成了互不干涉的共识,会处事得体、进退得当,让自己和他人都感到舒适。

4、怎样建立自我边界

在了解了边界感的重要性之后,我们要做的是,找到一些有效的方法,把自己从混沌中解救出来,建立清晰的自我边界,让人际关系中的矛盾迎刃而解。

(1)正确的进行课题分离

岸见一郎认为,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非常简单,只需考虑一下“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?”

选择什么时候结婚,跟谁结婚,最后带来的婚姻是否幸福的结果,是由“我”来承担,所以这是“我”的课题。而我爱上一个人,对方是否爱我,这就是对方的课题。

遇事先冷静分析“这是谁的课题”,再决定如何应对。有了这个清晰的判断标准,就再也不会被“浆糊逻辑”所迷惑了。

(2)捍卫自己的界限

第一步:走出别人的期待,为自己而活

要区分出自己和他人,我们需要有自我意识,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即使他人对我的人生有所干涉,他也不能真正的负起责任。既然我的人生只能由自己负责,我又为什么要按照他人的期待来生活呢?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,为自己而活,这是我们能拥有自我边界的基础。

第二步:关注内心的感受,明确自己的底线

有了划分边界的意愿,我们还需要建立一套自己的规则。比如小时侯,我们经常被要求“分享”,那我们就要思考,这个东西我愿意分享吗?是对所有人都愿意吗?分享多少才是合适的?

在这个过程中,关注情绪的变化十分重要。如果察觉到愤怒,不要忽略或是忍耐,认真去分析愤怒背后的想法。他的什么行为让我愤怒?我为什么会愤怒?通过不断的自我觉察和探索,我们就能找到自己的底线。

第三步:勇敢的说“不”

当边界被侵犯,要明确的表达“这是我的事情,还得由我说了算”。如果遇到很执着的对手,我们有三个小技巧可以用来帮助自己捍卫边界:

从小事开始,逐步收回主导权。应对控制欲强的父母,我们可以从一个上锁的抽屉开始,用一个小的空间划分出私人领域,向父母传递我需要自立的诉求。

态度温和,意志坚定。面对和父母或者伴侣的冲突,不要让情绪冲锋陷阵,也不要用逃避来拖延问题,心平气和的去告诉他们我的理由,然后坚持我的选择。

最后,用地理空间上的隔离来确保心理边界的清晰。离开不适合的原生家庭、婚姻、工作环境,只要我们明确了什么是对自己好的,自然可以远离那些不好的,生活也就简单而有力量了。

(3)尊重别人的界限

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我们不希望自己被干涉,也要注意不去干涉别人。收起我们过度的好奇心和热心,不窥探、不评价,尊重别人的感受和界限。

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,尝试从他人的视角去看待问题,做到行为礼貌、心怀善意。在他人需要的时候,给予帮助;在他人没有向你求助时,绝不指手画脚。

管好自己的事,少管别人的事,我们相互尊重,互不干涉。把握好这个原则,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就能解决不少的烦恼。

心理疾病_1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

相关推荐